【毒·誡】
表面上是齣黑社會的江湖影片,雖然IIB級,但內容沒有粗口,只是擬似的一句;血腥暴力適當。主要介紹是陳慎之先生,當年的綽號茅躉華,為慈雲山十三太保的大佬,如何從魔鬼變成天使。一面為傑青,一面為黑道分爭,以調和平伏的調解人,其實這是齣福音電影。
《毒·戒》還是《毒·誡》?作者在想,為何不用「戒」,這個字。欣賞過後,便完全明白到導演的心思意念。戒,警戒、戒除的意思。導演選擇「誡」,是一種教誨的告誡,遵守誡命的準則。更有層次深度,更有意思,亦暗藏著褔音的訊息。
片中的墮落、轉身,正正切合電影的名字《毒·誡》。描述茅躉華墮落為毒的形容;轉身就是對誡命的遵守和信仰的實踐。相反,哈雷的結局,便是轉身而墮落,構成了人生極大的反差,一面天堂,一臉地獄,而中間的「·」,亦表達出整體概念的兩極化。Dealer / Healer,字母差異,天淵之別。
《毒·誡》為首部國內投資,以毒品和黑社會為題材的電影,非常難得。要迎合國內市場,雖然是香港發生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,加上了位國內的女演員,在市場上使國內觀眾更為親切。在影片內容的結構上,偏重於茅躉華的轉身當上傑青,有著回饋造福的正面意義;適量交代黑社會的活動。一段恨愛的感情事,再加上一段為副線發展的兄弟重情重義的描繪。
真人真事為題的描述,本片導演以剪碎的剪接手法,交代事情的回憶及陳述,使觀眾欣賞得更有趣味。而特別在,一開始便已經交代茅躉華是傑出青年,種入了人心的擺位,即使國內觀眾也能瞭解到,最終是改邪歸正的結局,前後呼應,取得平衡。
事實上,毒品可以成癮。從醫學角度,成癮是一種病態。而成癮的定義為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學者Dr. Shaffer 以概括了成癮特點,便是強烈渴望、失去自制、不顧後果。
打機、上網等的電子產品,也可以為成癮的源頭。現今科技的社會,不能將所有的電子產品完全戒掉,而是有自控、自律的能力。科技進步是給人們的方便,但是被它操控成癮而不能自拔的,究竟是人玩機,或是機玩人?值得我們再三反思。
此影片《毒·誡》能使觀眾們,加深認識成癮是種病態,加強大眾的接納與包容的能力。從而使病患者能重新投入社會,更能彰顯基督的信仰,生命影響生命的奇妙見證。
- 完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