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分享系列


導演的糢糊

對電影導演 - 馬田史高西斯 Martin Scorsese的反思

更對電影《沉默》Slience - 再三反思


曾看過1991《海角驚魂》Cape Fear,與1988《基督的最後誘惑》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。今次作者藉此機會,對電影《沉默》Slience的個人再反思。主要為觀察電影世界知名的一級導演,馬田史高西斯 Martin Scorsese,在以往拍過的這幾齣電影中找尋到一些共通點,與大家分享。



馬田導演的獎項多不勝數

* 第69屆金球獎最佳導演獎

* 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導演獎

* 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


出名的電影作品

1976《的士司機》Taxi Driver

*1988《基督的最後誘惑》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

*1991《海角驚魂》Cape Fear


1997《活佛傳》Kundun

2006《無間道風雲》The Departed

*2017《沉默》Slience



*1988《基督的最後誘惑》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



以人性的刻畫,明顯地歪曲聖經中的事實,在正式公映時曾予宗教界人仕投訴後,亦被電檢處列為三級的禁片。

被禁的部份是描述,耶穌在十字架上,臨死前的一刻,套入人性的弱點,大膽假設地憶迷。耶穌自己在想,若沒有死,便可與地上的女子結婚育兒⋯雖然其影片最終仍是按聖經的記載,耶穌說成了而告終,但事實卻是影響了救贖的恩典,而不能完成救恩的核心價值。



*1991《海角驚魂》Cape Fear




羅拔迪尼路 Robert De Niro,是馬田導演的愛將,亦是他主演過的套驚㯨片,令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之一。

導演刻意地塑造男主角(羅拔迪尼路飾演)為惡魔。因一次被控入獄十四年,刑滿出獄後便向當年指控他的律師作出一連串復仇的計劃。

為此,他刻意在自己身上牢牢記住,無限放大仇恨,將暗示報復的紋身圖案永遠刻在自己的身體上,所紋的卻是聖經金句與權力意含的圖案,意味著自我權力的崇拜者,自己為判官,執行自以為公義的事,崇拜自己,當了自己為  神的位置。


在紋身中所顯露的語句

「Vengeance is mine 復仇在我」、「The lord is avenger:復仇的主」、「Truth-Justice:真理-正義」,在十字架上,天秤式的左右平衡著真理與正義⋯


這正好表現著人性情緒的不自控,將復仇的心推而極致,對自己的無限放大,基於他自己斷章取義的真理與正義,對復仇無盡的祟拜,陷入於魔鬼羅網當中,不能自拔。

導演特意將主角對聖經的熟悉,斷章取義的當作為自己復仇的座右銘,意味著異端邪說的彰顯,為撒旦的墮落天使,混淆聖經本意,迷惑信徒。

*2017《沉默》Slience




經歷接近30年的籌備與製作,電影中除了最具爭議性的樂特尼哥神父外,便是具有反思意味的出色配角,為人貪生怕死的小人物吉次郎,構成在角色上的極大對比,使劇情更有張力。諷刺表現出人性的軟弱,多次悔改成為積罪成習的小信信徒。


導演刻意塑造兩場戲份,加插聖經中曾跌倒過的人物,使其氣氛上加強生死決擇的迫力,人性的軟弱感。吉次郎的角色像猶大般出賣耶穌,他多次背棄了宗教的軟弱。其次為樂特尼哥神父一踏上聖像,隨即便響起早晨雞啼的聲音,象徵著彼得三次不認主,正當是清早,也是雞啼的時份,手法運用相當切合。


樂特尼哥神父或是他的師父變節,誰是真變節?導演在這裡,並沒有交代師父實際自己的想法,在此留白。導演主要是描寫信仰的心動搖,而再刻畫出神父變節後的反宗教行為的盡,卻是好像是摭蓋堅忍信仰的表面流露。


特別是日軍要神父變節,要他踏上聖像的一幕。人性對信仰的生死決擇,導演著重刻畫對人性內心交戰、懼怕苦難的折磨、面對死亡對信仰莫大的動搖,流露人性;卻有意識地將信徒的迫切祈禱向  神呼求,但亦未將痛苦攞開,似是被 神放棄一般的沈默而沒有回應,突然失去所有依靠⋯⋯其用意是將信仰糢糊。


作者認為馬田導演卻辜負了正受著迫害,堅守信仰而忍受痛苦的信徒。以上等等的場景,使作者想到那在被受逼迫、被迫害的敵基督的國家。印度,國教為印度教,因排斥其他異教,在網絡上曾看過一首的錄像,背景詩歌「我寧願有耶穌」,畫面卻是一幕幕、血淋淋的基督信徒被印度教徒打得如此,但為基督教的印度信徒,卻以死來確證他們所信的⋯⋯相當震撼而傷痛。


中國一貫以來都是無神論。儒家思想,是以人不斷克已修為的鍜鍊;道家則有少部份的形上學的向導,其餘是超然的人生觀,不爭逍遙的處事,順勢而行;易經,可算是領袖學,一切都是教導王者為仁的君主風範,以大自然的規律配合為人的相應與相射。


由於基督教的西方文化背景,成為文化大革命首當其衝的迫害對象。文革期間,將矛頭指向基督教與天主教,紅衛兵對教堂和神職人員進行了全面的鎮壓及逼迫。解放以後,亦有段時間還能融和接受基督教,達至習主席上場,又大大收緊信仰的自由與傳教的自由,仿佛為新一期的文革時代的暮起。


伊斯蘭國為報復而興起,凶殘的手段使我們的弟兄姊妹正飽受著現實如此的信仰挑戰和衝擊,而被迫害、被斬殺、被行刑,但他們卻是堅持著,為信仰而殉道。


導演-馬田史高西斯,自小在天主教家庭長大,跟隨父母返教會,亦擔任當神父舉行彌撒時的幫手,也熟讀聖經,最初他的志願是成為神父,學習僅一年,由於他成績不佳而被迫退學;同時患有哮喘的他卻不能與一般的小童正常玩耍,從而培養出對電影的興趣,以前為神父的夢想就此放棄,從此以後他與教會漸行漸遠,成為一個名義上的天主教徒,也是馬田從兒時夢想,志願為神父,到世界知名導演的轉捩點。


馬田史高西斯曾說過:「我是一個冷淡的天主教徒。可我是一個羅馬天主教徒,這是永遠無法脫離的。」


作者認為,每個行業都有其職業的操守,為一位世界知名的大導演,影響就更廣。馬田大導演的《基督的最後誘惑》,內容九成真實,但其剩餘的一成,便大大破壞了宗教界的核心價值,基督降世為人的救贖意義。略懂聖經的亦可分辨真偽之處,界線鮮明易見,所以過不了電檢處,勒令禁止公開播放。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一個童年的報復心所致。


經歷接近三十年的《沉默》,今次馬田吸取曾被禁播的經驗,學曉了使信徒們更糢糊的手法,又能使電影不再被禁播的危機,贏得叫座,名利雙收;但我們應當小心,免受矇閉。


作者在此收筆,而作最後的反思。究竟我是神⋯還是你是神⋯仰或是以神為神?上帝的沉默,是否離棄?或是衪一直給我們時間,讓我們有著回轉的機會?


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?難道是患難嗎?是困苦嗎?是逼迫嗎?是飢餓嗎?是赤身露體嗎?是危險嗎?是刀劍嗎?羅馬書:8章35節




- 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