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37】
電影分享系列
《37》
導演:陳國新 主演:劉曉慶、楊采妮、林妙可
適逢春暖花開的日子,與大家一同分享電影。作者突然想起內蒙古草原上的民化大節日 - 那達慕。
那達慕是中國蒙古族人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重要節日,也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,有射箭、馬術和摔跤的競技。那達慕,蒙古語為娛樂、為遊戲外,還可以表示豐收的喜悅,聚首一堂跳舞唱歌,分享一年的感恩,更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盛會。
這電影名為《37》的小品影片,在設計上已有草原圖藤色彩的數字,很有代表性,富濃厚民族意識。其名字37,卻是人數⋯是小孩的人數⋯是一直想念著父母在遠方工作的小孩人數,好叫人感動的數目。
片種屬為感性催涙的一類,當中角色的對話精僻到位,一針見血。尤其是作為都市人、為家長的負擔、生活及工作上有壓力下併搏著,作細心反思兒女的真正需要,很有意思。 一眾角色配合得宜,當中有大批的兒童合唱團、大的羊群。影片製作行業中,常有句俗語:「動物和小孩,煩得一頭煙!」該影片突圍衝破既有行內的迷信,亦表顯著導演的功力所在。
有編劇底子的陳國新,確有實力的導演。在香港不少電影雖然製作完成,但因為片商對主題的不起眼等的種種因素,計算成本以致一直未能上映,需要找到難得機會。《37》亦遇上同一的命運,作者在網上偶然發現,差點兒走寶。以人對草原的反思,從而改變人生價值觀的故事。
角色性格介紹
尚于 - 楊采妮飾演
公司滿有能力的管理層,生活急速的都市女強人,崇尚名牌,對生活充滿高質素的要求。單親與女兒相依,母兼父職,獨力堅持著,弄得所有事情只信自己,又因工作及家事煩鎖,事事為女兒安排著,卻忽略了女兒的感受。由於心底的恐懼,而導致不信任、缺乏安全感,亦想念亡夫,但從不在別人前流露。
表現自大為自卑的心態,強也是表現內心弱的恐懼。更為單親的尚于,壓制傷痛,人前更顯得堅強,力撐苦養女兒的責任,沒有釋放的渠道,同時影響及剝奪女兒正常成長的機會,是典型的都市壓力煲。
米莉 - 林妙可飾演
年僅十歲的樣貌天真、乖巧可愛、聽話懂性的小女孩。因失去爸爸,導致與別人交往有障礙。被媽媽庇蔭下,不懂得認識朋友的籠中鳥。因此找來貝貝熊(Burberry熊仔),為爸爸的代替品。
初心孩子很簡單,適應力很強。沒有機會認識到朋友,自便設玩伴來取替。同時因孩子亦未能表達喪父的傷痛感受,藉此作為安慰的投射。
「不要跟不認識的人講話、不要隨便相信人、不要吃不是媽媽帶來的東西、口喝了,只能喝媽媽帶來的水。」熟練的背誦,反影了媽媽不信任别人的時刻提醒,無型中也教導她不信任别人的心態。
奥優 - 劉曉慶飾演
內蒙古草原上包受歷鍊和滄桑的中年原居民,富經驗而忠心的僕人。生活簡樸、悠然自得,與都市人剛剛相反。並且也是位智者,時常以温柔的聲線作為别人的提點。
奥優表面上塑造,以一位未曾見過外面先進國家而目不識丁、沒有殺傷力的村姑,但內裡往往動察了很多人情細顧。
其格格 - 安蕊飾演
內蒙古草原上,土生土長而性格單純的小女孩。喜愛唱歌、交朋友,自得其樂。面容甜甜,常以笑面迎人,與美莉是好朋友,拖著她的手,步出憂傷能放下以往的事。
米莉音樂老師 - 劉天蘭飾演
「尚于,你想過嗎,米莉是不是真正的快樂?」
雖然在片中只出過一幕,但是反問的一句,卻是對現今為都市夫婦的提醒,孩子是否真正的快樂?
草原是會改變人 - 尚于的轉涙點
尚于經歷兩星期草原的艱苦行程,因文化背景、生活習慣等各式各樣的異同。由開始所有事情都是不習慣,至一部被孩子們弄濕的手提電腦的自省,亦釋放對亡夫的傷痛;再到最終因草原而改變,接受現況所有身邊的事物,享受草地上的感恩。
米莉的適應力卻很強,初來到草原,媽媽仍給她有很多規矩和界限。但與其其格和一眾草原上的小朋友認識後,便續漸釋放對喪父的替身-爸爸熊,投入正常的朋友交往,曾對媽媽說:「這裡,我很開心!」草原確實改變了她們。
影片中患有色盲的女孩子,作者有著很大的感受。她能接納自己缺乏,接受現實,沒有怨天尤人,沒有放棄。孩子仍然滿足,難忘的笑容,在她的世界裡有更多的色彩。
箇中有幾句對話卻使都市人,能再三的反省:
尚 于 問:草原那麽大,為何不叫草原,卻叫草地?
老居民答:我們看的,不只是向前看。而是低著頭去看。
人算什麽?雙腳只踏在一塊小小的草地上,並且要低頭,學謙卑。
尚 于 問:你們這????什麼都那麼慢,怎麼能夠生存呢?
奥 優 答:會不會⋯是你的世界太快呢?
因都市與草原的極大對比,文化背景、生活習慣等階有異同。雙方初接觸弄成有不少的
不理解或誤會,有時更釀成衝突。
尚于向米莉大怒:別跑、別出聲⋯⋯
奥 優 答:我老了有很多事情忘記了,想不到你那樣年輕,十年前的事就忘記?你當年怎樣教她學行、學講話,現在你駡她別跑、別出聲?
米莉不開心地問:為何草原不長樹?
奥 優 答:草原不長樹,因為草原只適合長草。
奥 優 問:若樹長在草原上,那有什麼感受?
米 莉 答:樹會不開心
奧優帶出媽媽為孩子安排做的事,原來孩子一直不喜歡⋯⋯
另外,電影中的孩子大多為五彩合唱團的成員,當中一些民族歌曲,也是感人、動聽。37名小孩送給遠方工作的父母,額吉是媽媽的意思。
夢中的額吉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ZP-l0tCC9U
都市人的反思
以前理解快和慢,只是一個對比詞、褒貶義詞;在香港生活,所有都是要急、要快、要趕。慢的就是弱者丶沒有競爭力。長年累月以經驗快,也覺得辛苦。漸漸開始注重慢的感覺。從中發現慢與快是有高低、有先後、有層次。
香港人被冠以快的美名多年,往往在外地的香港人便覺得對方很慢、不正常。其實慢,又有甚麼不好的呢。萬物有定時,每天二十四小時是個規律,只是將它怎樣安排,各有所需。
細心回想快的經驗,為了兩餐胡口,為了家庭,其實是無能力、無選擇、迫不得已。在職場上要快,是為了客戶感受到快、靚、正的信心,使其有深刻的印象,日後有著合作伙伴的關係。與客戶的關係越好,他們依靠了;速使工作越來越重、越來越快,成為了救火組,引致都市病,身心俱疲。其中一個原因是無能力選擇客戶,無能力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,無止境的追求慾望,迷失了。
「用心來唱,就會傳得遠⋯⋯我們總能心心相連,同唱一首歌」。一個好純、好真的表達。作為都市人,有多少純;商業上又有多麽的真?
所以,慢卻是有能力去控制工作上的時間,從容應付,便可慢工出細貨。控制品質外,亦可兼顧家庭,有正常的生活。因此,慢與快是高一個層次。希望大家亦享受到箇中慢的感覺,有所得著。
孩子的適應力很強,有時大人也不及...成年人因生活上的經驗,自建框架,自築圍牆...其實,只是不肯放下。聖經中提過要效發孩童的心,亦有所領悟。
父母當然想孩子能成長,更能出人頭地。往往現今的世代為他們做得過多,剝奪他們自我學習的機會。那些解決難題、面對失敗、面對逆境、與人相處及分享等的課題,由家長們擔當,孩子成為了家長的家長。反使孩子弱不禁風、沒有抗逆能力、受不了失敗的打擊。若真的為孩子成長,要切實的⋯⋯
放手,讓孩子自由與開心的飛⋯⋯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