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天堂小屋】
電影分享系列
《天堂小屋》The Shack
一段痛苦的治療、一段生命的重塑、
一段家庭的重建、一段從患難中經驗 神而得勝的喜樂旅程。
宗教電影一貫的手法都是以苦難為題,2017復活節的《沈默》,接著《天堂小屋》也一樣。作者很喜歡這個片名,The Shack殘破的小屋,代表了傷痕纍纍的自己,需要天父再重新陶造,自我尋回傷痕的根源而得醫治,生命思想的釋放,讓痛苦中的憤怒突破自己,變為尋求 神的動力。雖然苦難仍在,但得而轉化,在主裏得勝的個人體驗。只是小屋一間,已經成為主角麥克能重生的天堂。
麥克死了細女兒(妮),是因二女兒(姬蒂)與大哥(約書亞)的意外翻船,麥克為了救大哥之際,被人擄去而遇害。
麥克因愛女的傷痛,而被痛苦和憤怒與 神控訴,為何 神要如此,妮是無辜的。姬蒂卻因為背責著自責,更與父親關係很疏離,家庭出現烈痕。
一封信、一個車禍,卻遇見了 神⋯
劇情的有趣安排下,麥克收到細女對天父的稱呼"Papa"的信,邀約他在女子出事的小屋見面,他以為是惡作劇,想知原因而單刀赴會,途中險遇到車禍,使觀眾誤以為他真的返回細女遭毒手的小屋,跟著一連串的事件,甦醒後才知道在昏迷期間原來遇見了 神而得醫治的奇幻經歷 神。
導演處理 神的手法為真人,亦相當新穎,分別為三人演出,象徵著三位一體的真神。婦人為上帝、男人為耶穌、女人為聖靈。當主角小時眼見母親被虐打而無助,也曾遇過 神的安慰經驗,並邀請進來吃蘋果批的那位婦人,導演的刻意將 神的演譯為一人,亦表示著 神的不同形態。
最後為智慧審判的出現,也是主角釋懷的一幕。其實痛苦就是我們覺得苦的自我慛眠,專注沉溺在苦的當中,越走越入,越踩越深而不能自拔。甚至質疑 神為何會這樣對自己或身邊的人,使自己內心陷於爭札交戰當中,憤怒潛藏於深處。期望 神回應自己心中所想的答案。
這是很危險的撒旦試探,我們仲管可以有憤怒的情緒表達,但不應加強那情緖,不斷加強憤怒而會影響下一步的行為,罪惡便由此而生。所以情緒應要回復正常,才能作出合適的行為。作者想起一則金句,重點是為最後一句: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。
生氣卻不要犯罪,不可含怒到日落,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。以弗所書4章。26-27
同樣地,二女因自責而步向迷思。事實上,過份自責,不能寬恕自己也是偶像的崇拜。偶像並不單單只是實體的坭公仔,還有的是虛浮、抽象的。當事或物能使人過份的追求,甚至盲目。這也是偶像的崇拜,犯了十誡,屬於嚴重的錯失。
我們都只看到事情的部分,因為我們是人,受造之物,人所以有所限制。要深信 神的安排,一切都是美好。給我們的苦難經歷,卻使我們成長。就算是沈默,也是 神需要我們忍耐、等候的一種回應。
作者認為電影中最觸動的一句話:苦難就如有毒的樹枝汁,雖可殺人,但混和花蜜卻可成為療藥。
好切題的一句!正好說明了只沉溺於苦難,可以與 神隔絕的毒藥,能致永死。只要憑信心和順服的領受,按 神的言語在我上膛何等甘美,在我口中比蜜更甜!從而能滋潤人心,在痛苦之中仍有喜樂經歷 神的大能、感受 神的拖帶,苦中作樂才是治療的好方法。
- 完
留言